3月25号,我所在国际课程学校的入学考试,人数大大超出预期。所有的老师都被动员起来,投入到招生准备工作中去。
这让我不由的回忆起3年前。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考试。但是那一次,不但考试报名没有达到预期,而且实际来考的人数又只有报名人数的一半。看着偌大的考场里面,有一半的座位是空的,当时心情真叫一个凄凉。
造成这种前后“鲜明对比”的因素,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国际课程学校学生的“学籍”问题。
2013年5月,为规范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试点工作,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基〔2013〕37号),明确引进国际课程的价值定位,规范普通高中引进国际课程的实践与管理。这就是业内闻风色变的“37号文”,它的问世可以说彻底改变了上海国际教育的格局。
其中,较较重要的是,上海市教委经立项申报、审核评估、讨论审议等工作环节,在严格审核、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确定了21所本市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上海市格致中学、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上海市大同中学、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市建平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等11所公办高中。
此外还有上海市民办尚德实验学校、上海市民办平和学校、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上海民办包玉刚实验高中、上海市文来中学、上海枫叶国际学校等10所民办高中。
规定这21所学校,从2014年启动招生,“可以为本市高中阶段学生提供“中外融合”形式国际课程教育教学服务”。
文件还注明,就读这些学校国际课程的学生,注册该校高中学籍。毕业后可以同时获得中外两个毕业证书。国内的毕业证书上注明“融合课程”字样,国际文凭视引进的国际课程,由相关国际机构颁发。
2015年东昌中学退出试点,但是另外加入了国内首座中外合办的七宝德怀特中学,总数保持21所不变至今。
“国际融合课程试点”至今年已经是3年,第一届毕业生今年正好毕业。在此过程中的得与失我们先暂且不谈,但有一点是比较公认的,即进入名单内的21所学校等于有了上海市教委的背书。
而这些学校在2104年的招生中,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大肆宣传,从各个方面凸出自己的“正宗”,“市教委认可”。这给没在名单内的国际课程学校(尤其是一些公办学校办的国际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我2014年参加某机构办的大型国际课程招生展示会。不断碰到家长拿着21所学校的名单来到我们的展位前。我们的介绍刚开个头,家长就开始查看名单,然后和我们说一句 “你们没有在名单里,你们没有学籍,不正规啊“。然后就扭头去看其他展位了。
什么是学籍,它有什么用?
那么,这个仿佛有”点石成金“魔力的学籍到底是什么?它到底有什么用呢?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常见问题及解答》,读者可以登录这个教育部网站查找到这份文件,点击查看。
”学籍“是指某个儿童少年作为某所学校学生的身份。
学籍档案是记录学生就学和成长过程的重要载体。学籍管理是指学校和有关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学籍进行管理的行为,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1月教育部已建成全国联网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各类学籍业务均纳入系统管理。
这里的重点是,”学籍“是一种身份。学生有了学籍,也就有了学生的身份。他们从入学到毕业这段时间,这种身份被纳入教育部全国联网的中小学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管理。
而没有学籍的学生,在系统中就不具有这种“学生身份”。虽然现实中,他可能确实是在某所学校学习。但是从学习信息系统上来看,这个学生是”不存在的“。
这种“人籍不一致”。“人籍分离”的问题可能导致学生无法办理与学籍相关的各种管理服务业务,甚至影响升学。
2016年陕西省宝鸡市卧龙寺中学的52名毕业生,发现自己的高中毕业证书没有加盖陕西省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专用章的钢印。怀疑学校发的是“假证”。于是向媒体举报。
媒体报道后,宝鸡市金台区教育局回应称,涉事学生当年中考成绩未达到普通高中入学水平,所持毕业证足可证明其完整接受了高中教育,并非“假证”。
同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卧龙寺中学校长唐军宁也承认“违规招生”,无法为部分学生办理学籍和有效毕业证,但是他有认为“毕业证书盖有学校和校长的印章,已经能够证明学生的学习经历,因此不存在“假证”一说。”
那么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呢?虽然我很同情这52名学生的遭遇。但是,如果了解国内的高中毕业证的发放规则就会明白,他们拿到的毕业证书严格来说应该叫“无效”证书,确实不是“假证”。(更通俗的讲,“假证”是无中生有,而无效的证书是确有学习经历,只是在某些方面,不被承认。)
其实翻到任何一本高中毕业证书的封底,都明确说明,无“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专用章(钢印)”的,属于“无效”。
在国内,中学的毕业证书虽然是由学校制作和颁发的,但是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专用章(钢印)却是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保管的。每年学校把制作好的毕业证书拿到教育主管部门申请盖章,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籍管理系统,给该校登记在学籍管理系统内的学生,加盖“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专用章(钢印)”。这样的程序走完,这张毕业证才是“有效”的。
一张有效的高中毕业证有什么用?
教育部在设定高考报名条件的同时,明确规定有四种人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报名,分别是:
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作假伪造应届的学生;
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无学籍,档案不齐全的在校生。
没有学籍的学生不能以应届生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只能以社会青年考生的身份报名参加。以社会青年考生身份报名参加高考,也必须提供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学历。
卧龙寺中学的那52个学生,因为拿到的是无效的高中毕业证书,因此不能以应届生的身份报名参加高考,较终是通过学校出具同等学历的证明,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的高考。
我曾经在后续的一些详细报道里面,看到过这样的细节:
卧龙寺中学的鲁老师表示校方曾明确告知过这些学生未来毕业后将没有电子学籍以及毕业证,学校允许这些学生入学只是给这些线下学生一个入学的机会。
鲁老师表示该校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学生今年高考成绩都已达到本科分数线,对于选择继续上学的学生,毕业证不存在问题,而对于另外2名学体育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鲁老师表示若这2位同学在找工作过程中有需求,学校会尽量配合为其出具相关教育经历证明。
该校的仝同学也向华商报记者证实“(这种)高中毕业证虽然不影响部分同学正常上大学,但对于当兵和想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学来说,这就很不好办。”
本人的一次有意思的经历也可以佐证这一点。
我曾教过的一位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家里忽然希望她毕业后去当兵。到当地的征兵处一问,负责的军官告诉她:男生要有初中毕业证书,女生必须要有高中毕业证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另外,2015年以前,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后去教育部做国外大学学位认证,需要出具前置学历证书。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认证本科,必须提交高中毕业证书。
这条规定当时难倒了很多没有国内高中毕业证书的国际课程学生。以至于后来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只认证硕士学位,而不认证本科学位,或者在国内再去考一个成人高中文凭,用以认证国外本科学位。
不过随着2015年4月,教育部学位认证中心出台新的规定,取消了学位认证的前置学历证书的要求,这种怪事终于不用再上演了。
没有学籍,对于学习国际课程的学生有什么影响?
让我们回到学生准备就读国际课程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国内学籍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绝大部分就读国际课程的学生,其目的是通过国际课程成绩来申请国外大学,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国内学籍对于申请国外大学几乎没有影响。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学籍的定义,学籍是学生在国内学校的身份证明。但是国外绝大多数大学采用的是申请制,只要你能提供合格的申请材料(平时成绩单、标准化考试成绩等),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大学并不在意你的身份。
这里插一句,国内之所以这么注重学籍,也正是因为我们的大学采用的是“科举制”。
不同的身份下会有不同的录取标准(比如北京户籍的学生考北大清华的录取标准,和山东河北户籍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学籍这个身份特别的重视,管理也特别的严格。
甚至有的时候有国内学籍反而会增加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的难度。因为如果有国内学籍,一些国外大学在申请的时候就会要求学生提供高考成绩,有的对于高考成绩的要求还不低。例如:
西班牙:如果想去西班牙的大学读本科,中国学生必须是高中毕业、具有普通高中学历,也要有高考成绩,而且成绩要超过本省高考总分的45%。
意大利:去意大利读本科必须要在中国参加过高考,要有高考成绩,会考成绩也一定要合格,要有高中毕业证书,所有成绩需要得到中国教育部有关机构的认证。就读意大利的艺术院校,除了有高考成绩以外,还需要提供艺术考试成绩,包括艺术联考、中国的艺术院校考试成绩等。
德国:如果没有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不具备申请德国大学的资格,一般情况下要求高中毕业生成功考入一所211工程院校或普通高校,在211大学读满一个学期或在普通大学读满三个学期,可以提出申请去参加留德人员审核部的审核。外国语高中的学生在考取了德语的语言证书(DSD2)之后,还是要参加高考,达到211大学录取分数线,他们就可以直接申请德国大学了。
英国与荷兰:想直接到英国与荷兰读本科的话,可以考虑应用科技类大学,这类大学对学生的要求基本就是英文语言成绩的要求,但是如果如果学生想要去读研究类大学的话,一般是要求在国内读大一的学生进行申请,因为英国和荷兰的大学学制是三年的,所以如果是国内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般不能直接申请大学本科,需要到英国或荷兰那边读一年的研究类大学预科。
其次,如果学生就读国际课程,但是仍想要参加高考,同时申请国内和国外的大学,国内学籍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在校生没有学籍是无法报名参加国内高考的。
上海市教委认可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的一个“优势”就是:学生可以注册国内学籍,理论上毕业的时候是既可以申请国外大学,也可以参加国内高考,申请国内大学。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学生申请国内大学(或中外合办学校,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仍旧要用高考成绩,而不能用国际课程的成绩。(除非你有外籍身份(包括港澳台地区))
这其实对于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不怀疑有这样的“天才学生”,无论是国内的课程还是国际课程都能学到极致,无论是参加高考还是国际的标准化考试都能考出吓人的成绩。但是这毕竟是极少数。
较后,让我们设想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某学生进入某国际课程学校就读国际课程,为此放弃了国内的高中学籍。但是半年一年以后该生觉得自己不适合国际课程,又想转回国内学校。那么这时候该学生是否还能转回国内高中,注册国内学籍呢?
有些家长担心的就是,一旦选择了国际课程,就没有退路了,再也无法回到国内的体制。但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
在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常见问题及解答》中,明确说明:
学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是学生入学的结果,不是入学和转学的前提条件。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入学的后置程序,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应将学生之前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不得以学籍问题为由拒收学生。
在我十多年国际课程教学管理生涯中,碰到过三次此类情况。
学生读了一年以后,再度转回国内高中学习。期间,也没有听说因为学生已经就读了国际课程学校,没有学籍不能入学的情况。
当然这种情况属于特例,一般不提倡。因为基本上转回国内学校还是要从高一开始,多花了一年时间不说,有学生反馈:英语是没问题,但是数理化普遍觉得落后了。不得不说,两种不同的课程体系,其关注的重点真得是大不同啊。
还要多提一句的是,在此文件中还规定:为了方便群众,学籍系统除了允许在校生状态(休学除外)的学生办理转学及跨省就学业务外,还允许处于“出国”、“其他离校”、“退学”、“开除”等状态的学生办理此类业务。
转学完成后,学籍状态不变,在转入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后变为在校生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休学”状态的学生,须在原就读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后再办理转学手续。
所以,为就读国际课程,在国内学校办理了“出国”、“其他离校”、“退学”、”休学“的家长和学生也可以完全放心。
一个资深“国际课程”从业人员的几点建议
我根据自己在“国际课程”办学和管理中的多年经验,为那些想要选择国际课程,但是又纠结于“学籍”的家长和学生提几个建议:
1. 如果你下定决心,未来肯定申请国外大学。那么不需要担心国内学籍,因为这个因素对于你申请国外大学几乎没有影响。
2. 如果你准备“两条腿”走路,既申请国外大学,又申请国内大学。那么你一定需要有国内学籍,否则你无法参加国内高考,如果你不是外籍身份,那么你肯定无法用国际课程成绩申请国内大学。不过这条路非常不好走,选择前要想清楚自己是否能够承受得了两倍的压力。
3. 如果你还没有想清楚,只是希望在国际课程中先试试水,看看自己能否适应。那么你也无需纠结,国内的学籍随时可以转回来,只是你有可能比同龄人要多付出半年或一年的时间。你需要考虑的是,这样的成本和代价你是否愿意承担?
4. 如果你担心”学籍“对你未来回国就业会有影响,比如无法进入一些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那么以我的经验要告诉你的是:政策也是不断在变化和发展的,而且总体看来是随着留学归国人员人数的增多,政策会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人性化。也许几年以后你现在担心的影响,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