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今年开学三年级了。
我们从一个公立学校的国际班转去了一所90%英文教学的国际学校。很多人让我分享择校和转学的经验。现在聊教育容易鸡血,也容易聊偏,还容易聊得不开心。比如在原来学校,十多年的好朋友,小朋友在一个班,之前聊风花雪月都没事,聊孩子教育,聊着聊着,就把我给拉黑了。
娃一读书,好像大家都有点面目狰狞,体内洪荒之力一发作,从情绪到判断力都会走形,就好像运动员一紧张,动作就变形了。所以不太想聊。我现在是连育儿经都不想聊了。从孩子婴儿期就开始焦虑“头发稀是不是要补钙”,“走路晚”,“2岁了还兜着尿布”,四处求教的爹妈,等娃上学后这种焦虑是会加倍的。养娃这些年的体会是:很多事情需要基本的常识和知识,还有持久的学习力,应对问题的行动力和判断力,还有,审美力,不是靠别人的三言两语的判断就能解决根本问题的。like father like son,我是怎么样,孩子就基本是什么样。每个娃都是唯一的,旁人的例子只是参考,较多取长补短而已。
今天之所以在停更了这么久以后,又决定聊一聊,是有感于昨晚老大的数学作业。
对于身在国际学校,使用美国加州教材的同学和父母来说,这是很普通的一页,但是我和她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是有点懵的。
主要之前我传达了不太正确的三观:你去了新的学校,人家乘法口诀还没背呢,数学是“笨蛋都会做得出的”,数学要不行就太丢人啦,对不起那么喜欢你的黄老师啊(原来学校的数学老师)。
结果,第一次正儿八经的作业,我也有点无从下手了。这不是一张试卷,或几十道口算,一对一,快速准确地做完就行了。这是一次,嗯,探险。
读懂题目,到书本里去找需要的信息,找到后,再有一次阅读理解,解答,再提出问题。这些信息是看似碎片般散落在书本里的,对于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模式,还习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的小朋友来说,就真的好像走到了一个陌生的丛林里。好在,它可以有partner,一起完成。于是,我就荣幸地成为了她的partner。
做完了,我和她解释了一下,让她把过程回忆一遍。我再问她,有没有觉得之前积累的英语阅读发挥了一点作用?至少你能看懂题目,虽然速度有点慢,第一次有点费力,但你还是把它完成了,对吧?她理解了,这个时候她应该算是体会到了“学以致用”吧。
别的同学润物细无声地训练了两年,我们才刚开始,看起来路漫漫。才开学一周,现在就下结论“转学就对了”,为时过早。我不是教育学家,我也听说这套美国的加州教材被很多妈妈嫌弃,觉得不够好,很多美国私立学校有自己的教材等等,我只能说,我比较喜欢这样学习的过程,它综合了阅读+逻辑+分析+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对几个知识点有了一个比较立体的认知,是和以往完成“一张A3”卷子完全不同的体验。
从我们转学成功后,我就一直在接受各方咨询。其实我们较初的想法很简单,原来的学校挺好的,老师也很好,同学之间也相处融洽,只是:运动的时间太少了,课余10分钟基本就是在教室里,我们小时候撒腿就往操场跑的记忆没有了;阅读的时间太少了,每天30分钟的运动,看着简单,环顾身边,有多少小朋友真的能每天坚持?尤其人人都挂嘴边的“三年级要开始收骨头”了,之后刷题开始,试卷开始,还能有足够的阅读和运动的时间吗?
转学后,一周三次体育课,每天各时段的play time,下雨天室外不能上体育课,就在室内翻跟斗。保证足够的运动量,有足够的体魄才能在未来接受各种生理和心理的极限挑战啊。了解美国中学教育的应该能秒懂。现在拼着命争取考国内民办的,也会有过来人提醒你:要考民办?身体一定要好啊!不然怎么做题目?
转学后,语文课每天都有,每天的百字以内印象深刻的事情的记录,看着简单,连续写了几天,老大就愁了,写什么啊?同学,这下你明白了吧,写作是要积累的,肚子里没有东西,写什么呢?中文书继续看起来呗!
转学后,英语自然成了主力,简直就是在实战考验之前两年我们积累的英语阅读。这件看起来大家都操心,都在忙着干的事情,要干对干好,并不容易。我们在升一年级之前的那个夏天,加入了Storyland《故事星球》的100个家庭阅读计划,成为较早的家庭阅读盒子的参与者,两年过去了,我们谈不上是牛逼闪闪的学员,但也算是稳定成长的标杆之一。这两年,我就把别人交给奥数和补习的时间交给了以英语阅读为主的各种兴趣体验,我倒不觉得痛苦和吃力,相反非常有趣。主要因为我陪着一起看过的英语书都特别好看,充满奇思妙想,较大的功劳是,不用我多唠叨,书本里就已经传递了足够的有关“爱、陪伴、分享、独立思考和各种好习惯”的三观。这个过程改天找机会再聊。
接下来回到正题:
怎样择校,怎样转学?
择校的原则,其实就两条:
1、离家近
2、在家庭能力范围内选择较好的
这两条促成了我们选择了原来的学校。我们依然不后悔当时的决定,在那里,老大打下了扎实的中文拼读写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的耐心和鼓励也让她对学习这件事始终保有热情。我非常心疼早起赶校车或是来回路上一二十公里的学生和家长。我没有这种毅力,即便我拥有足够的睡眠(妹妹有特应性皮炎,我晚上没有整觉已经快五年了),我也不太希望小朋友一天要花近两个小时在路上。为了学校搬家?我们也考虑过,但这样一定会破坏家庭生活的节奏。过去十多年,我们在中美两地奔波,搬家,都说小朋友适应能力强,但我们还是想给小朋友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前两年我们回过一次美国,特地来到当时住的较久的公寓门口,她清楚地记得我们住几楼几室,忽然哭着说要住进去。我理解她,因为那一年妹妹出生,她去了新学校,奶奶和外婆都陆续来过,这些都是一家人一起度过的,是家的记忆,已经成为她记忆中深刻的一部分。
为什么转学?
我承认我是感受到了来自奥数热度的压力,认怂了。我觉得教育这件事终究是孩子自己去学习去研究,不是靠家长坐在后排可以解决的,不可能坐一辈子啊。我也很敬佩上奥数课的老师,面对学生,还要面对底下一群家长,感觉天天都是公开课啊。奥数有它的优势,拓展小朋友的思维,但它是聪明且勤奋的小朋友升学的工具,不适用所有人。学霸只是少数,大多数小朋友在能力范围内能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作出选择,我们更关注阅读,运动,独立的思考,小朋友的兴趣发展。当然,必须承认,这些背后需要的是家长付出的时间,还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所以,我和孩子爸爸都很努力,你的努力小朋友也看在眼里,虽然她也是好不容易才理解,“看手机”是妈妈工作必须的一部分。
转什么样的学校?
身在体制内,学校之间的差别我觉得真的不大。有时候还需要运气。有朋友的同事,孩子千辛万苦挤进名校,结果遇到了苛刻的老师,学习积极性遭到严重打击,不得不转学。想转双语或国际学校,多花点时间比较和了解,不要道听途说,自己亲自去学校的open day看一下,和老师多聊聊,有机会接触这个学校的学生,也多聊聊,每个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转国际学校对小朋友的英文有一定要求,如果英语底子不够,刚进去的这段时间一定会有个痛苦的过程,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们的转学是在考虑再三后,决定尽早进入系统的美国小学的学习,新学校离家近,每天保证中文课,有已经转过去的同学的经验分享,学校近几年IB的成绩也不错,但现在说是否正确还是早了点。我身边有体制内一路求学长大的小朋友,很多都非常优秀。中文是他们的强势母语,英文也很棒,思辨能力较好。这些闪光的背后都是每个家庭付出的努力,不是仅仅依靠学校,或者朋友圈发发牢骚打打字可以解决的。
较后,还是回到较开始我的体会:
教育孩子的过程,不仅需要爱,需要一点紧(jiao)张(lv),还需要基本的常识和知识,持久的学习力,应对问题的行动力和判断力,还有,审美力。
我聊完了。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bj.ctiku.com/196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