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中学阶段,孩子已经逐渐蜕变成能独立思考、有思维能力的青少年,实现智力、认知能力的大越级;他的性格也进一步突显,基本人格进一步成型。
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至关重要的青春期,首先得了解孩子这段时期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才能更好地跟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
近代较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理论、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能分别在认知、人格塑造两方面帮助我们,更好、更清楚地理解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初中阶段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中学生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处理假设性问题和思考可能性。
而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中学生处于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阶段,他们在努力发现、确认自我感(例如我是谁),在真正发现自我之前,体验角色的混乱。
初中三年级
认知特征:观察力接近成人水平,意义识记占主导地位,思维活动已有抽象、概括的水平。学习兴趣基本稳定,学习成绩亦开始相对稳定。
心理特征:独立性进一步获得发展,自尊心非常强。表面上好像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喜欢自己自由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他们比初一、初二的学生更渴望教师和家长的尊重与理解。
沟通重点:需充分利用此阶段特点,培养和发展他们独立学习、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为中考做准备,与孩子一起了解当下学习情况和状态,设定目标,协商方法。
同时,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父母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合适的人选,耐心引导孩子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同时注意男女生交往的尺度和原则,注意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这段时间孩子可能和父母交流会逐渐变少,所以,父母一定要降低“姿态”,多和孩子进行平等性的沟通,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
高中阶段
高中一年级
认知特征:身体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显著发展。
心理特征: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心理断乳期,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迫切希望从父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而他们的感情变得内隐,即内心世界活跃,但情感的外部表现却并不明显。这些特点常阻碍着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了解。
沟通重点:高中的学习深度和难度较初中上升到新的台阶,跨度很大,很多学生都是上课能听懂,课后作业也认真完成了,结果成绩不理想。其实症结在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差,综合学习能力亟需提高。
家长尽量不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全部问题,因为他们有时还是需要一个引导。高中的各科学习都是知识的延伸,应该趁发现问题时,尽快与孩子一起对问题进行整理和有效解决。
高中二年级
认知特征:高一一年下来,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方面明显地分出层次,即所谓“进步生“”落后生”。
心理特征:学习上的两极分化导致不同心理状态。对“进步生”来说,他们的积极心理得到一步步发展,如兴趣上升为乐趣,好奇转化为求知欲和探索欲。
他们充满自信,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而另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屡遭挫折,对学习的灰心,自卑甚至害怕等心态已渐渐固化,出现兴趣转移,偏科等倾向。
对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仅希望在考试中获得通过,处于一种淡漠的被动状态。
归因心理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到了高二,孩子对于学习成败的归因,更重视个体学习行为的影响即归因的内化,而不是客观条件即归因的外化。
对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更多地寄希望于改进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情感、良好习惯的养成、时间利用率的提高、学习毅力的增强等,而不是客观条件的改变,如学习环境的改善。
对重大考试的期待与恐惧 。具体表现在上课和学习的时候容易走神和分心、不能集中精力学习、易受干扰、经常幻想将来等。
他们感到很紧张,有的学生恨不得现在就迎接考试,不用再这样担惊受怕,这种期待容易出现焦虑心理。
但是,一想到要重大考试又感到莫名的恐惧,怕自己成绩不理想、不能考入理想大学,所以他们的潜意识有时宁愿在幻想中满足。
沟通重点:尽量引导和帮助孩子实现均衡发展,引导孩子树立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且一起和孩子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学习计划。而且,良好的心态能帮助孩子在考试中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引导孩子向内化归因转化,促进他学习主动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帮助他们认识到适当的焦虑情绪对于考试的重要性,以缓解恐惧和焦虑情绪。
高中三年级
心理特征:此阶段孩子的社会意识已经接近成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现实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随着备考时间的减少,在思想压力和心理上的波动都会比较突出,出现信心型、迷茫型、放弃型三种形式的分化。
信心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有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扎实,方法科学,学习能力强,各科平衡发展,历次考试成绩稳定,对未来充满信心。
迷茫型的孩子,在思想上渴望进入理想大学,但由于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成绩经常被动,从而导致心态不稳,当成绩不进步或下降时,比较消极。考试进步时,又充满斗志。自感进入理想大学有难度,对前途感到迷茫。
放弃型的孩子,基础太差,或者经过努力,但成绩没有进步,或者学科发展很不平衡,思想进入“进理想大学没指望”的误区,甚至产生“习得性无助”,长期体会到的都是挫折感,不愿意再努力,以致成绩越来越差,甚至较关键的时候自暴自弃。
沟通重点:通过与老师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当下情况。家长在调整自己心态的同时,多关注孩子心理状态,切勿因自己的焦虑影响到孩子。给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重视孩子的营养健康和心理健康。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bj.ctiku.com/200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