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民族小学成立于1890年,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老校,文化底蕴深厚。
学校拥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近三万平方米,学生人均活动面积高达23平米。
学校内设有花园、果园、菜园、乐园、动物园,处处都有孩子的味道、教育的味道、自然的味道。
学校被评为了海淀区校园环境最具教育品味的学校、北京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
学校秉承着"和而不同,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注重特色发展,倡导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蕴底气;知晓少数民族文化,铸和气;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成大气。"学校本着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把校训定义为"做最好的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发挥才能的空间,得到个性的发展。
几年来,学校办学成绩斐然:教学成绩连年提升,名列海淀区前茅,学校在艺术、体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其中民乐、跆拳道、网球等社团已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可持续发展示范校,北京市民族教育基地、北京市民族团结教育示范校、首都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北京市校园网球教育基地、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北京市校园环境整治先进单位,海淀区教学管理先进校、艺术教育先进校、科技教育示范校、体育先进学、跆拳道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绿色先进学校。
2014年5月3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加学校少先队主题队日活动。
1890年,马甸清真寺聘请大阿訇张子文任伊玛目,为了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张子文在马甸清真寺内办起了新式学校,被称为"回民义学"。学校最初只教阿拉伯经文,后在张子文的倡导下,开始教汉文,这种学校被称为"经汉学校"或"经儒学校"。1912年,随着张子文离开马甸清真寺,回民义学就停办了。
民国四年(1915),马甸本村的教育家丁子瑜先生在马甸义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北郊私立广育第二小学"。校址开始设在马甸清真寺内,后来迁到德胜门外25号,因此25号南墙外的胡同被称为"义学胡同",这名称一直沿用到上个世纪80年代。这所小学回民汉民都收,也不再教授经学和阿拉伯文,而是教授国文、算术、常识、修身等课程。据北京教育局档案记载,这所小学1917年在京师学务局立案,有4个班,52个学生。
这所小学是马甸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小学,对于马甸的教育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丁子瑜一度将"广育第二小学"搬到了小关村。1931年1月20日,北京学务局对各私立小学进行调查,"北郊私立第二广育小学"仍然在册。但之后不久,学校就因为经费不足而停办了。
1934年,回民教育家薛文波等人在后黑寺(即学校现今的地址)建立了后黑寺小学,后黑寺小学于1934年3月18日建立并开学,校名为"西北小学第四部"。小学设有六个年级。薛文波在1936年请丁子瑜回来任学校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当局威胁利诱与薛文波他们合作,薛文波不从,南下重庆。薛文波出走后,西北小学第四部在1937年就停办了。
西北小学停办以后,学生失学,1938年2月,丁子瑜把一部分失学的低年级学生聚集起来,办起了"马甸短期小学",据北京教育局档案记载,当时只设一、二年级,有学生41人,男36人,女5人。
1939年8月1日,丁子瑜又在后黑寺内办起了一所小学--北郊西村短期小学。这是一所公立小学。学校共有五个班,学生172人。学校设四门课程:国语、算术、常识、修身。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政府回到北京,这所小学被保留下来,改名为"北郊西村简易小学"。
1946年1月12日,国民政府教育局派丁子瑜任校长。丁子瑜于1946年去世,在学校发展史中,丁子瑜如中流砥柱。在北京的民族教育中,丁子瑜也有着崇高的地位。
1946年下半年,"北郊西村简易小学"改名为"国立成达师范附属小学",设六个年级,为完全小学,薛文波的弟弟薛文霈任校长。
1949年,北平解放后,学校又改名为"回民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校址设在原"马甸小学"的校址德胜门门外后黑寺的后院。这时形成完全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
1954年"回民学院第一附属小学"改名为"马甸小学","马甸小学"的名称一直沿用到2004年。
2004年,学校改名为"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成为海淀区唯一的民族学校。
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业务精干、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现拥有北京市劳模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2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2人,学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1% ,紫禁杯班主任3人,海淀区最受学生喜爱的班主任2人,师德标兵2人,党员教师42人,占教师总数的46%。中国教科院派出专职副校长,在学校发展和教师培训上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很多特级教师和知名专家也经常到校指导教学工作,让孩子快乐学习。[3]
教学建设
学校与首都体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建立了手拉手关系,四所大学支持我校办学,为学校开设了武术、足球、国际象棋、民乐、合唱、书法等课程和社团活动,并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长期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学校把书法、网球、跆拳道、健美操、形体、足球等课程纳入到课程中来,同时还为孩子们开设了艺术类、生活体验类、体育健身类、人文素养类等共计100多门选修课程。每个学生可以选修两门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参与率100%。授课教师由我校教师、外聘专家、非遗传承人、大学专家、我校家长组成。我校的民乐团已形成品牌,获得了北京市金奖和海淀区一等奖第一名。全校学生人人学书法,数十名学生在全国、市区书法比赛中获奖。在北京市的跆拳道、网球、健美操比赛中学生屡创佳绩。机器人社团比赛成绩在北京市也名列前茅。
家长队伍
学校的生源很多来自于是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教科院、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子女。
家长中30%是研究生以上学历、60%本科学历。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中来,为孩子们开展文化大讲堂、选修课、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担任志愿服务工作。
为充分发挥北京市民族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的作用,学校树立了开放办学的思想,以学校为平台,挖掘社会、家长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为家长、为社区服务。
学校近两年先后承办了北京市民族教师教学大赛、海淀区双榆树学区建党90周年联合大队会、少先队老辅导员再聚首等活动;分别承接了藏族、蒙古族教师以及北京教育学院新疆班校长的培训任务;与贵州省水族自治县水龙小学以及西藏玉树地区藏族小学建立了手拉手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师生交流、互访互助的活动;学校每月设计制作民族知识小报,发放到海淀区各所小学,进行民族教育宣传。
在校内,为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深入开展民族教育,学校以"三气精神"为指导,开展多元文化校本课程的实验,并引进家长资源,担任部分兴趣课程的执教和组织工作,同时,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为学生讲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等,办学思想和操作形式都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海淀区民族小学,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方针,以"和而不同,快乐成长"为办学理念,尊重人的差异,注重人的发展。学校以"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育人目标,并且将育人目标分为五项指标,即"健康之体、规范之行、关爱之心、聪慧之脑、多才之身"。围绕育人目标,构建了学校的"公民课程"体系。学校将国家、地方以及校本三级课程纳入到这一课程体系之中,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置上,分为"特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四大板块,开设了近百门课程。
我们的必修课程包括立德修身课程、礼仪课程、生命教育课程、安全自救及防震减灾课程、毕业生教育课程等等。这些课程的内容都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作为合格公民应该懂得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每周五下午,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有50余门兴趣选修课程人孩子们选择。这些课程的内容是学生们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既有动感的篮球、健美操、舞蹈、网球课,有充满生活情趣的编织、厨艺、茶艺、植物种植课,有动手又动脑的机器人、科学实验、魔术、桥牌、国际象棋课,还有艺术味浓厚的吉他、平面设计、国画、泥塑、摄影课,真可谓是异彩纷呈。这些课程就犹如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粒幸福的种子,让学生们爱学习、会学习;爱生活、会生活。
此外,学校在每个月还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大讲坛"。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科学、艺术、生活、文学等几大方面的内容。每次讲座前,学校都会在校园内张贴海报,学生们提前就开始对相关内容进行查询和学习,并带着问题来听讲座。每次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也经常会围着授课专家继续交流、讨论,不肯离开,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高涨。这些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开阔了眼界。
学校开设的这些必修课和选修课程都是计入学分,学生小学毕业时修够学分,即可获得学校颁发的"幸福公民教育课程"的毕业证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团队不仅限于学校的老师,还包括有水平、有能力的30多位家长、以及数位外聘的专家和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志愿团队。
在这些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个性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品位得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如同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粒幸福的种子,使学生终身受益。
来源:北京国际学校网 本页网址:http://bj.ctiku.com/school200/1467.html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育龙国际学校网为第三方教育信息发布平台,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电子邮箱:jiangyue2012#qq.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