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的时代,特长生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初衷。由于小升初竞争激烈,有特长无疑成了一块跳板,所以造成了很多家长拼尽全力、不惜重金,让孩子去培训机构学习艺术。而很多孩子对艺术方面并没有天赋,只是遵从父母的意愿,心不甘情不愿的去学习。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继续清理和规范中考加分项目,尚未全面取消体育、艺术等加分项目的地方,要从2018年初中起始年级开始执行。
近年来,北京小升初特长生招生数量一直在缩减。早在2014年,北京市就大幅缩减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取消了50余所区级体育传统项目招生。2017年,北京市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降到本区初中招生总人数的4%以内,比去年相比再降低一个点。3月28日,新京报快讯报道北京市2019年将取消小升初特长生招生。
在现实中,决定你有没有特长的更多的是家庭的经济实力。2015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说,中国“课外特长培训走向‘高精尖’”,文章中提到,在这个既看重综合素质又强调一技之长的时代,孩子们要学习的特长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高精尖”。例如,在一家琴行里,普通老师一节课的课时费是200元左右;有“央院”背景的老师,每节课的课时费是300~500元;而那些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老师,课时费能上千元。
2017年5月,《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说,在小升初特长生测试的前几天,一些培训机构9天短训班收费竟然达到1.5万元,由“一对一”辅导老师针对学生要报考的学校,有针对性地侧重练习。
可以说,所谓的“特长生”招生,已经完全沦为家庭资源的比拼,不用说农村家庭,就算城市经济略微紧张的家庭,也玩不起这样的游戏。
特长生招生让不同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机会的低洼不平,不可避免会损伤教育公平。“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现象一旦形成加剧,就会扩大阶层之间的鸿沟。
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寒门难出贵子”不应该成为常态。“取消特长生招生”斩断了畸形的灰色利益链条,用强有力的手段来守卫教育公平,从教育资源到招生分数,都应该尽力避免这种不平衡。
取消特长生体现了教育公平,招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放某些孩子以及家长。有些孩子并不具备特长生禀赋,但是由于存在特长生招生这个渠道,家长逼着这些孩子专门去学什么特长,而实际上孩子的兴趣不大甚至毫无兴趣。
还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具备异于常人的天资,如果在教育过程中,不能让这些孩子得到应有的教育开发,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缺位,更是整个社会的遗憾。因此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
来源:国际学校网本页网址:http://bj.ctiku.com/xsc/198315.html